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攻略

遇见正定:一篇文章看清正定历史脉络

来源: 正定旅游网  
2018-09-27 09:17:00
分享: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有的“故乡”还在,比如我们的老家;有的“故乡”却已经回不去了,那是历史——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存在过的人与物已随着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提起正定世人皆知是古城,但你知道古往今来他有过多少变化吗?你好奇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样子吗?今天和你一起看看正定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鲜虞国—中山国

  周武王伐纣灭商,商朝的遗民在今天正定新城铺一带建立了鲜虞方国。春秋时期,白狄人占据了鲜虞国,国都定在新市,也就是今天的正定新城铺。公元前492年,鲜虞国迁都中山城,改国名为中山国。战国初期,中山国在正定设东垣邑。

  秦朝东垣县

  战国七雄纷争不休,秦王扫六合,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嬴政称始皇帝,秦朝推行郡县制。当时全国设36郡,东垣邑改为东垣县,隶属巨鹿郡。

  两汉真定县

  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勾结匈奴反汉,刘邦御驾亲征,激战一月有余,平叛后刘邦给东垣改名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

  此后真定一直归属恒山郡,汉文帝刘恒即位,为避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西汉盛极而衰,王莽篡汉,将真定名改为思治,即思长治久安之意。不久刘秀恢复汉朝,是为东汉,常山、真定恢复旧称。

  十六国安乐垒

  穿过三国争霸,群雄逐鹿年代,时代迈入晋朝。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将常山郡治从元氏迁到真定。昙花一现的大一统结束后,北方中国陷入十六国纷争之时,在这一时期,赵王石勒元年至建平四年(319~333年),佛教传入真定,从此佛教在真定生根、发芽、开花,代代不衰,绵延至今。

  公元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率军为进攻常山郡城真定的冉闵,在滹沱河备案修筑了一座军事堡垒——安乐垒。

  南北朝真定县

  趁着东晋十六国纷乱,鲜卑族拓跋氏趁势崛起,公元396年,拓跋珪称帝,两年后的正月,时年27岁的魏道武帝拓跋珪巡幸到了常山郡治所真定,登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真定县治所从东垣古城迁到滹沱河北岸。

  隋朝真定县

  隋文帝杨坚统一分裂的中国,开皇十六年(596年),将真定县分为真定县、常山县,属恒州。

  大业元年(605),隋文帝杨广即位,将恒州改为恒山郡,废常山县,并入到真定县。

  唐朝真定县-中山县-成德军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武德元年(618),改恒山郡为恒州。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分为10道,河北道下辖13州,其中镇州治真定。

  武则天即位,武后天授元年(690)改真定县为中山县。神龙元年(705),中山县复为真定县。

  宝应元年(763)恒州节度使张忠志率五州军马降唐,唐代宗大喜,赐姓李,名宝臣。以恒州置成德军,领恒、定、赵、冀、易、深六州。长庆元年(821)正月,为避唐穆宗讳,改恒州为镇州。

  宋朝河北路-真定府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在行政设置上于州之上设置路,形成路、府、州、县行政体制。设置河北路,治所真定。真定成为整个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庆历八年(1048)升镇州为真定府(治真定)辖真定、获鹿、井陉、栾城等县。

  元朝真定府-真定路

  元太宗元年(1229),改真定府为真定路(治真定),领真定县。真定路隶属中书省,当时真定路辖一司、一府、五州,直辖真定、阜平九县,余辖临城、南宫、饶阳等20县。

  明朝真定卫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改真定路为真定府,洪武三年(1370),置真定卫,为真定府、保定府驻军。真定卫所属除中千户所驻倒马关外,前千户和左右千户所均驻真定。

  清朝正定府

  清朝入关,顺治六年(1649),置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治所驻真定。

  顺治十八年(1661)十月,设直隶总督,治所驻真定。

  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由真定移至保定。

  雍正元年(1723),因避胤禛讳,改真定府、真定县为正定府、正定县。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13县。

  正定,汉县也,晋移为郡治,唐建为军治,明升为省治,清移省会于保定,正定路当南北之冲,政务殷繁,差使络绎,2200多年建制下栉风沐雨,1600多年建成后兴衰嬗变,虽经风云变幻,历经沧桑,终成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