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新媒体观察

“基因编辑”背后的伦理之门谁来守

来源: 北京日报  晁星
2018-11-28 17:16:34
分享:

  生物科学领域经历疯狂一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称,通过编辑试管婴儿胚胎基因,一对天然免疫艾滋病的双胞胎——露露和娜娜已于几周前出生。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百余科学家联名发文坚决反对、强烈谴责,国家卫健委亦第一时间表态将对事件展开调查。

  震惊、愤怒、抨击……所谓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为何招致一边倒的批评?“有悖伦理”是最大的质疑点。一则,项目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并不难,但充满不确定性,修改基因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谜团重重。而“脱靶”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如此情况下,贸然试验风险极大。更重要的是,已经有相当成熟的阻断疗法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如此情况下“挥动基因剪刀”的必要性和真实动机有待考量。二则,只能用即将销毁的人类胚胎做短期试验是学界公约,贺建奎的做法相当于打破了“禁区”、践踏了规则。

  事关重大,但谁是该事件的支持者,目前看还是一头雾水。两天来,各个密切相关方纷纷与之划清界限,“项目有没有经过伦理审查”“谁审查的”陷入罗生门,实在荒唐至极。而作为当事人的贺建奎在回应中,一边称基因编辑只是想帮助致命遗传病家庭,一边又说“基因手术在未来二三十年后也将会是合情合理的”。一位科研工作者视现行科学伦理为无物,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探索,更承载着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争议极大的基因编辑领域,其“改造人类”的可能性、想象性,或许让某些人兴奋,但对大众来说更多的是忧虑。一直以来,缓解这种忧虑的关键就是科学伦理。“伦理学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因为它维持了社会的继续。”这个意义上,这起事件的标志性,不仅仅在于一个基因被修改,更在于“这一刀”剪掉了人类伦理的基础,揪出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线头。

  “法律能禁止人类编辑基因,但人性无法抵挡诱惑。”霍金“超级人类”的提醒言犹在耳,赫拉利也在《人类简史》中写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技术可控,人心难测。恰如人言,技术应用存在一个限制,但它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人本身。限制人的除了伦理,还有法律。西方国家严格禁止基因编辑在人体的试验,我国也有相关规定。但从这一案例看,我们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科学伦理的监管、审查机制也有不少漏洞,都亟待亡羊补牢。

  如果消息属实,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两位基因编辑婴儿。我们当然要对这一事件刨根问底,但请务必保护好孩子的隐私,不要把个人信息透出一丝一毫,因为无论如何她们都是无辜的。对她们来说,这个陌生世界最大的关怀与温情就是隐私保护,这也是我们所讨论的伦理。

关键词:基因编辑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