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新媒体观察

中国人被“短板理论”害了?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来源: 长城网  
2019-09-17 16:13:24
分享:

  ●特约评论员 杨于泽(湖北)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央视《开讲啦》演讲“学校是什么”,视频很火,近日被媒体转发后点击者众多。李希贵校长的演讲主旨是,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低头”,并发现学生的长处、发展他们的长处,用己所长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但一些媒体给李希贵校长的演讲起了个标题,叫《中国人被“短板理论”害了好多年,成功的人应该用长处来工作和生活》。演讲中,李校长的确提到“‘木桶理论’害了我们好多年”,但他并没有否认补短板的必要性,而只是说,“更重要的是,尽快去发现长处,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

  这是一种两点论、辩证法,也就是说,短板是要补的,也要发现长处并用己所长。如果说“木桶理论”害了我们,那不是不需要补短板,而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补短板,而长期忽视了扬长避短。

  “短板理论”或曰“木桶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组织管理理论,即木桶的一块木板很短,则盛水量就被这块短板所限制,企业跟木桶一样,其组织竞争能力也受到某种短板的制约,其有效性受到很多经验事实的证明。国家的很多基础性制度不建立,市场经济作为制度就很难完善,比如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没有迁徙自由,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力就会严重不足。再比如,教育不优先发展,建设创新国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等。

  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也的确存在某些短板,在不同阶段要予以不同的对待与处置。现在职场上有一句名言:“先做人,再做事。”一个人的人品、修为,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私心太重,迟早会妨碍一个人的发展进步。先做人,就是在人格修养上补短板。不补短板,能力越高,摔得愈重,跌得愈惨。

  在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知识积累上尚处于打基础阶段,出现知识短板还是要补上的。有的人英语不好,有的人不喜欢数学,有的人动手能力不强,对这类短板恐怕不能不当一回事。现在高等教育提倡“通识教育”,即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不分科教育,也主张文理贯通。影响所及,又在高中教育阶段取消文理分科。在这种情况下,重视短板并且及时补短板是完全应该的。

  把中国教育放在世界的参照系中,我们的短板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不重视优育运动、不重视伦理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实践与动手能力等,这是大家都深有体会的。特别是现在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班额”严重超标的问题,学校出现人挤人的现象,很多小学干脆取消课间活动,甚至禁止学生从教学楼上下楼活动。这些短板不补,教育迟早要出大问题。

  就学生个体而言,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学习成绩、轻品德培养的问题,学生出了校门就进培优班,而学生则养成一种不辨菽麦、唯我独尊、生活中缺乏基本礼貌等“做人”上的短板。不补这样的生板,自然是教育之失、父母之过。

  当然,只讲补短板、无视每个人的长处,甚者人们的工作生活弄成“扬短避长”,显然也是社会之病。由于这种社会偏颇,补短板变成磨灭人的个性、否定和埋没人的长处,结果就是压制人的创造性。市场经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人的个性,为人们扬长避短提供了巨大可能性,如何真正做到扬长避短,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个成熟定型的人,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长处,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的,“用我的长处来工作和生活”。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是相对的,长也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强求自己全是长处,也不能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田忌赛马”的故事,讲的就是扬长避短,最后取得策略性的成功。扬长避短是一种人生大智慧,用好这种智慧,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人生大赢家。

  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方面为人们发挥所长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发挥人们所长,创新型国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要尽量用人所长,而不能总以“社会需要”来无视人之所长、埋没人之所长。个人也要尊重自己的个性,相信扬长避短终有回报,而不必为了些小名利与职业配成“怨偶”。如果组织用人、个人发展都能做到扬长避短,社会活力就会如泉喷涌,一个文明复兴与创造的时代就来了。

  再回到“短板理论”,我们也很难简单地说它对与错。真理只有一个,但真理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真理也不是一个命题一句话。补短板与扬长避短,恐怕一个都不能少。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