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政策成效的最终标准,但现实里的一些“人”往往会让初衷变得扭曲,甚至面目全非。
扶贫扶在“表格里”,导致基层人员有苦难言,贫困群众依旧贫困;大气污染治理“一刀切”,致使民怨沸腾;落实供暖政策打折扣,冷了群众的屋伤了百姓的心等等,类似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
表现在工作中,有的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在贯彻中走了形变了样;更有甚者,索性把方针政策变成标语和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不落实。
不落实、假执行,再好的政策恐怕也会变得“软弱无力”,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就如同一支毒药,损伤了民心,透支了政府公信。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责任感缺失,一些官员不愿负责、不肯担当,喜欢当“撞钟的和尚”。“干得多错得多”的“为官之道”,更是让他们缩手缩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资一分不少拿,何乐而不为。
不真正抓好落实,还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比如,江苏有关地方和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职责不到位、管业务与管安全脱节、对非法违法行为打击不力和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违法违规、诚信缺失等,导致江苏响水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再如,内蒙古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有关公职人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监管职责履行不到位,甚至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以致出现内蒙古银漫公司“2·23”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要让好政策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关键要在“人”上下功夫,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各项政策、部署落地生根。
在各级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更要狠抓督查落实,把督查贯穿于全过程,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激励鞭策的“指挥棒”作用有力发挥。
在考核上也要有所考量,打消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的“后顾之忧”,并通过晋升等激励方式,传递重落实的信号。
说到底,只有少些套路多些真诚,管住“歪嘴和尚”,好政策才不会跑偏,也才能走出抽屉、跳出文件,抵达广大人民群众。(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