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真情永恒。
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人民中间,给千家万户送去新春的美好祝福。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十个年头在春节前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
走过一条条崎岖不平的路,握住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一条条街巷、一间间村舍、一方方炕头,见证了总书记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一段段平易近人的家常、一句句温暖人心的问候、一次次亲切和蔼的笑容,定格下总书记对百姓的真挚情谊。
岁月奔涌,江山印证。
从黄土地中走来,从村支书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把人民幸福作为“国之大者”,带领14亿多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一)一条路
习近平:“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翻过山峦,跨过深谷,通往湘西十八洞村的柏油路,新建之后又再次拓宽,迎接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家家户户挂起的大红灯笼,仿佛都在翘首期盼远方的来客。
这是2020年10月25日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拍摄的龙先兰一家。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真希望总书记再来看看,我已经成家了,我的女儿就叫做龙思恩,长得可漂亮喽!”端起自家的金兰土蜂蜜,村民龙先兰笑得畅快。
龙先兰曾是村里有名的“刺头”。他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性情孤僻,长大后游手好闲、嗜酒成瘾,哪家的姑娘都嫌他“又穷又懒”。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陵山区腹地的十八洞村看望贫困群众。得知村里光棍汉多,总书记笑着勉励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
那时,龙先兰还在外面“混日子”。听说总书记走后派了扶贫工作队,他匆匆赶回村。
扶贫工作队队长不仅认他做了兄弟,帮他申领小额贷款,给他引荐了养蜂的师傅,还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
“听总书记的话,自己加油干,好事自然来。”
2015年,十八洞村相亲大会上,有了一技之长的龙先兰,用一句话赢得了邻村姑娘的芳心:“我没有才艺,但我有力气,哪个愿意跟我走,我让她幸福一辈子!”
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劳务输出、苗绣制作……3年多光景,十八洞村多措并举,摘掉了贫困帽,龙先兰也从三箱蜜蜂养殖开始,彻底改变了人生命运。
十八洞村群众的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还惦记着十八洞村大龄青年的“脱单”问题。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
“7个,就是‘脱单’的大龄青年7个。”
会场里响起了会心的笑声。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向在场的代表说,满面含笑。
2021年2月,历经8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巨大心血的这项伟大工程圆满收官。
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百姓的喜怒哀乐?半个世纪前,陕北梁家河的黄土地上,下乡插队的习近平顶着严寒风霜,走过沟壑纵横,亲身感受过百姓疾苦。
几十年后,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提到了在梁家河当农民的7年时光,他坦陈:“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因为走过一样的路,因为苦过相同的苦……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上海、北京,再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到哪里,就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带到哪里。
无论是在北京南锣鼓巷与老街坊亲切交谈,还是到河北阜平在老乡炕上盘腿而坐;无论是在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还是在兰州虚拟养老院给老人端菜送饭,习近平总书记用心体察着群众喜忧,感受着百姓冷暖,躬身探寻着人民幸福之路。
汽车下了318国道,循着尼洋河,径直开进西藏林芝镇嘎拉村。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村做客后,不断有游客来这里“打卡”。
“总书记察看了我家的粮食,还尝了一块奶渣子。”村民达瓦坚参说,“我的女儿想当医生,儿子要当短跑运动员,总书记鼓励他们加油。”
奶渣子的味道甜甜的,一声声“扎西德勒”的祝福发自肺腑。
这是习近平又一次踏访雪域高原,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亲自前来祝贺,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入藏,乘车颠簸了整整一天。“当时的路况非常险,还好没有遇到滑坡,窄的地方横着两根木头,我们下来搬。福建派去援藏的,到墨脱那都是骑着马进去的。”
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桑日县境内(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2021年6月,绿色“复兴号”动车开上了雪域高原,从林芝到拉萨用时缩短为3个多小时。如今,川藏铁路已全线开工,这条“钢铁巨龙”八起八伏,累计爬升相当于“征服了两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了建设川藏铁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路是改变命运的奇迹,更是造福人民的希望。
浙江余姚,四明山脚,车子刚拐进横坎头村,便见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流而过,为这个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样板村”平添几分田园诗意。
“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横坎头村史馆里,珍藏着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村里全体党员的回信。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冒着雨雪,专程来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走村入户看望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当时村里还没有水泥路,全村没有一个公厕,许多人家都还用露天粪缸。
在同村委会座谈时,习近平神色凝重:“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这年6月,在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富民工程,横坎头村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2018年3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发展情况。
“没想到总书记十多天后就回了信!”时任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他得知乡亲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感到十分欣慰,勉励我们再接再厉、苦干实干,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2021年开年,一部脱贫攻坚剧《山海情》火遍大江南北,跨越山海的扶贫协作震撼人心。很多没有感受过贫困的城里年轻人一边追剧,一边感慨宁夏西海固当年的贫瘠。
25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深入西海固进行了6天的扶贫考察,真切感受到当地极端贫困的状况——
“一家子既没有桌椅板凳,也没有铺盖。家里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撮发菜,就靠卖这么一点发菜来买油盐酱醋。”
习近平直接推动闽宁开展对口帮扶,组织倡议两省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25年来,闽宁联席会议从未间断。
2008年、2016年,习近平又两次到宁夏调研,走村入户和群众共议脱贫大计。
“就坐在我旁边,拉着我的手,问家里收入如何,平时去哪里看病?”固原市深沟村老汉金学文讲起2008年4月习近平来他家看望时的情景,仍十分激动,“还记得他对我说,等日子过得更好了,还会来看我们的。”
2020年6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宁夏考察调研。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在直播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2021年7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在吴忠市弘德村回族村民刘克瑞家,习近平详细了解就业、收入、医疗、社保等情况。得知这家人已于3年前脱贫,他十分高兴。
弘德村是个生态移民村,刘克瑞拿出一张搬离西海固老家时拍的老照片:山大沟深、屋破衫烂。
“今非昔比,恍如隔世啊!”习近平总书记接过照片仔细端详,不由感慨。
山海携手,闽宁协作探索出一条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福建先后有30多个县(市、区)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扶贫对子,两地101对乡镇、211对行政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2020年11月16日,随着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宁夏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全面小康,需要披荆斩棘的开路者;人民幸福,需要久久为功的铺路人。
2013年11月3日的那个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山路来到十八洞村。
村口第一户,是石爬专老人一家。黑黢黢的木屋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
穿着一身陈旧苗族服装的石爬专不识字,没在家里看过电视,见到面带微笑的总书记,有些愣怔,懵懵懂懂用苗语问:“怎么称呼您?”
这一问,大家都笑了,村里人赶忙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拉着石爬专的手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石爬专一家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村里帮她开起了小商店,加入了合作社,现在早已吃穿不愁,也看上了大电视。
“每天吃完晚饭,都要看《新闻联播》。总书记叫我大姐,我想多看看这位亲人。”石爬专说。
(二)一双手
习近平:“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是2020年9月30日拍摄的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刘宇 摄
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一株株树木挺拔向上。
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同北京市民一起义务植树。一下车,穿着运动鞋的总书记就拿起铁锹、扛在肩上,大步走向植树地点,镜头定格下这个瞬间。
1989年12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与群众一同劳动,也留下一张照片,手握肩扛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那时他的肩上是一把锄头。
岁月更替,本色依旧。
挥锹铲土、围堰浇水,总书记很快忙碌起来。种完第一棵树,觉得有点热,他脱下外衣,接连又种下6棵树。
毕杨当时是通州区贡院小学学生,一个细节令她记忆深刻:“给树苗浇水时,我不经意间把手放在水桶的把手下,习爷爷提醒我这样可能会被夹到手,要注意安全,随后轻轻拿开我的手。”
这是一双劳动者的手。
1969年1月,当时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种地、打坝、挑粪无所不干,很快跟乡亲们打成一片。
一次打坝时,习近平没有手套,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工夫,他的手掌磨得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都磨破流血了。“但是不管多累多苦,他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偷懒)。”村民王宪平说。
同甘共苦,一如既往。
走进中原大地的田野托起麦穗看灌浆,总书记对老乡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湖南湘西一片柚子林中,总书记熟练地帮村民摘下柚子;在甘肃八步沙林场,总书记拿起一把开沟犁,同林场职工一起挖起来……
“不要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谚语烂熟于心,讲话中时常信手拈来。他曾深情地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
这双手,让人温暖。
2021年10月21日,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盐碱地大豆育种与生产示范田。
沿着一条小路,他走进田里,俯身摘下一个豆荚,轻轻捻开,仔细看了一下,将一颗豆子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后说:“豆子长得很好。”
站在总书记身旁的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一直盯着总书记的手,那一连串娴熟的动作让他感觉到一股暖流。
“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勉励道。
罗守玉清晰记得,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的农场考察时,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总书记心系粮食安全,从他的那双手能深深体会到。”罗守玉说。
这双手,给人信心。
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顶帐篷,慰问受灾群众,捧起一个孩子的小脸,亲吻了一下。一年多后,这个孩子住进了灾后建起的新家。
居民在湖北武汉东湖新城社区活动室唱楚剧(2021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湖北武汉,总书记在抗疫关键时刻来到东湖新城社区,向楼上隔离的群众不停挥手,鼓励大家:“一起加油,再坚持一下!”
“张卫庞,你还没有变!”
2015年2月13日,回到梁家河的习近平总书记正与昔日的“小伙伴”们热情寒暄,一扭头看到了张卫庞,伸出右手“狠劲儿”地拍在他的肩上,让张卫庞感到“近平的心跟咱们还是那样亲”。
张卫庞年轻时,家里的日子不好过。为了帮补他,习近平把自己的口粮给他,与他们一家人搭伙吃饭。
吃苦耐劳的张卫庞后来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改革开放后,他带头调整种植品种,后来又办起养鸡场,领着大家共奔致富路。
总书记问他现在的情况,张卫庞说:“近年我生活不错,我有五亩坝地,种些粮食蔬菜,自己吃,我还有十亩果园,收入主要靠这个果园。”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哎呀,卫庞,你发了吧?走,我和你果园看看去。”
“有干劲、有奋斗”,总书记如此称赞张卫庞。
第二年,张卫庞牵头成立苹果种植合作社,一心要和大伙儿一起把日子越过越好。
“各干各的弄不成,我还要把合作社往大做,不信我老汉闹不下这事。”年过七旬的张卫庞信心满满。
一双手,挽起亿万双手。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中国人民撸起袖子,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一本账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隆冬时节,雪覆坝上。
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里的马铃薯储藏窖里满满当当。算起收成账,种植大户徐海成夫妻俩的笑眼眯成了缝儿:“土豆变金豆了!”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细问他们家的收支清单:“种植马铃薯原种3亩,亩产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种了15亩,每斤是5毛钱。这价格差得很多啊。”
总书记继续往下算:粮食综合直补2500多元,退耕还林补贴306元,草原奖补1140元……
“这些都算下来,一年收入43000元。”总书记说。
“我看你家里的支出账,一年下来生产性支出12700元,家庭花销29000元,两项加起来42000元?”总书记问道。
“主要是老伴看病,再有就是二女儿上学学中医,一年学费18000元。”徐海成说。
村民徐亚茹在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农光互补”项目区光伏发电板下查看药材长势(2020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总书记又问徐海成的二女儿徐亚茹领没领助学金。
徐亚茹回答:“有,一个学期1500元,一年3000元。”
“收入43000元、支出42000元,除了医疗和孩子上学,那日常生活的开销呢?这个账有点不合理啊?”总书记十分关切。
徐海成家小小的客厅里,总书记与村民们一起算柴米油盐的小日子,一起商讨脱贫攻坚的大计。
当年一开春,德胜村一口气建起280个大棚,发展马铃薯原种繁育,光伏电站、乡村旅游也有了起色。
徐海成一开始承包了28个大棚,2018年又多承包了5个,当年纯利润达到10万元,从贫困户变成了种植大户,彻底翻了身。
去年9月,徐海成一家喜迁新居:150平方米,三室两厅。
“如果总书记再到德胜村看看,再到我家坐坐,我会给他念念新账本,晒晒成绩单。”徐海成又笑了。
江西井冈山神山村张成德家,宁夏固原杨岭村马科家,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吕有金家……每到贫困村、走进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总要翻开一本本扶贫手册。
“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习近平总书记说。
正是算准了一笔笔“脱贫账”,我国脱贫攻坚精准发力,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逐一脱贫摘帽。
总书记心中,有一本账始终念念不忘。
2016年4月24日下午,大别山腹地,雨后初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年过六旬、因病致贫的汪能保、张帮若夫妇家。
“一年吃高血压的药要多少钱?”
“要花两三千块钱。”
“血压现在还高吗?”习近平总书记又问。
“昨天量,高压168,低压110多。”
“那够高的。”
总书记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志:“现在医保能补助多少钱?”一名干部说:“新农合能补助60块钱的门诊费。”
习近平忧虑地说:“这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叮嘱当地干部,农村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健康账本,事关人民切身利益。
2021年3月23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问正在陪母亲看病的市民张丽萍费用和报销情况。
“这次花费1.3万元,自费4000多元。”张丽萍说。
总书记听了很欣慰,又在一张柱状图前驻足细看:医院药品耗材收入下降、医疗服务收入提高,2019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173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6%……
对三明医改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并强调要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谈到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这个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间起步。研究改革的堵点在哪里,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
一家一户的“小账本”,连着总书记心中的“民生大账本”。
2015年7月,走进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看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旱厕,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心头:“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那是40多年前的一幕——
“近平,你这是干啥哩!这活太脏,你干不了!”看见习近平正满头大汗修厕所,知青陶海粟大吃一惊。
“这个厕所年久失修,总得有人修。”习近平笑着回答。
当时,延川县抽调习近平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驻点。那里知青们居住的窑洞外有个厕所,朽木为架,土坯为墙,茅草为顶,男女不分,听见外面有动静,都要咳嗽一声作“暗号”。
经习近平翻修后,这成了赵家河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
1982年,习近平到正定工作,他亲自抓“连茅圈”改造。
“‘连茅圈’,农村里通俗说就是‘人拉猪吃’。茅厕和猪圈连在一起,厕所盖在猪圈上面,人的粪便直接被猪吃掉。但这容易造成一个可怕后果:猪吃了带虫卵的粪便后,猪肉容易成米猪肉,人如果吃下未煮熟的米猪肉,很容易得绦虫病。”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会上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提到这段往事。
市民在浙江省嘉兴市望湖路城市驿站休息(2021年4月25日摄)。嘉兴市结合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在形象、功能、服务等方面对传统公共卫生间进行改造升级,10座原老旧公共卫生间改造成集多种人性化功能和服务为一体的“禾城驿·温暖嘉”城市公共服务驿站。新华社发 金鹏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走村入户、家长里短,总书记最操心的“小事”里,厕所算在头几桩。随着“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厕所被改造,外媒惊叹“中国改厕成绩斐然”。
2021年6月8日,青海省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索南才让家。
习近平总书记一进屋最先察看的仍是厕所,他关切地问:“用的是自来水吗?污水怎么处理?”
“现在村里都用上了自来水,污水都是统一的下水管道,集中处理。”
欣慰的笑容在总书记脸上荡漾开来。
(四)一片天
习近平:“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村考察时,74岁的老人崔荣海挤到人群前面,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难掩内心激动:“总书记,您好!您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语气坚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定意志,带领全党开展了一场雷霆万钧的反腐败斗争。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一批“大老虎”纷纷落马,无数腐败“小苍蝇”受到严肃处理,以如此的力度重拳反腐,面临的压力、风险和挑战可想而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
勇毅担当,以人民的名义。
2015年1月13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振聋发聩:
“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30多年前,习近平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当时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宁德整个地区有几千名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私房。
面对压力,习近平问一名纪委副书记:“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
“大。”
“是不是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
“是。”
“三百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两三千人该得罪?”天平两端、孰轻孰重,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强调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他这样为中央巡视组的同志撑腰打气:“不管级别有多高,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都要处理,我看天塌不下来。”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古语指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正是为了人民,他始终将作风建设视为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亲自部署、率先垂范、紧抓不放、久久为功,让“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一张“金色名片”。
正是为了人民,他在重拳打虎同时,要求对群众身边嗡嗡乱飞的“蝇贪”也绝不姑息,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真切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
勇毅担当,为了人民至上。
2020年1月23日10时,位于长江中游的超大城市武汉,因罕见的疫情宣布“封城”。
作出这个决定,史无前例、世无先例。
“一千多万人的大城市,突然要凝固起来,静止下来,会带来各种问题”“但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政治勇气作出这一关键决定。
2天之后,大年初一,本是万家团圆、欢度春节的日子。
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表情凝重。
“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本来想是让大家过个好年。现在疫情形势紧急,不得不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来研究部署这个问题。”
在疫情防控最危急的日子里,他时刻牵挂受疫情影响的群众安危,惦念着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将士”;他主持召开21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策;他对派出到湖北前方的中央指导组作出上百次重要指示,交代指导组的负责同志“有什么情况、有任何需要,可以打电话直接和我说”。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封城”中的武汉,走进社区、亲切慰问。
对于长期居家隔离的市民群众,他感同身受,要求社区工作者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有温度:“群众在家隔离时间长了,发几句牢骚是可以理解的,谁愿意老闷在家里啊!”还特别细心叮嘱:“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
人命关天——这是中华文明道德观念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正是为了人民,从刚出生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无论病情再重、年龄多大,不抛弃也决不放弃。
“相信群众、发动群众”。
正是依靠人民,在科学高效的全国动员、全民参与中,这场抗疫斗争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创造出令世界赞叹的东方奇迹。
(五)一颗心
习近平:“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1975年,在梁家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清华大学学习。临行前,大队特意宰了几只羊,每户出个代表来为他送行。
次日清晨,他一觉醒来,只听窗外人声鼎沸。推门一看,几乎全村的人都等候在门前。
“我只感到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我坐上手扶拖拉机后,随着引擎轰轰的发动声,先是老人,然后是妇女,接着是后生,人群中一片哭声。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无泪,那天,我第一次哭了。”
临走前,习近平留给村里的伙伴张卫庞一件珍贵礼物:比手掌心略大的针线包,正中用红线绣出三个字——“娘的心”。
他把下乡前母亲亲手缝制的针线包留在了黄土地,更把自己的心留在了人民之中。
赤子情深系沃土,丹心一片印江山。
40多年后的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坚定有力的话语,激荡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
这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始终与父老乡亲紧紧贴在一起——
一杯热水的故事,在浙江淳安县下姜村久久流传。
空中俯瞰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2017年8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下姜村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基层联系点。2003年4月24日,他到村里调研时来到了姜德明家。
看到省委书记到来,一家人激动得不得了,在沏茶的时候,一紧张把一杯热水歪倒在了习近平的裤腿上。姜德明夫妻二人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谁知习近平呵呵一笑:“不要紧,不要紧,我的衣服穿得比较厚。”
一直到座谈结束,姜德明还觉得不好意思。习近平看出来了,走出家门口时,专门招呼他们夫妻俩:“我和你们一家人照一个照片吧!留个纪念。”
大家都乐呵呵笑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这张珍贵合影,至今还挂在姜德明家的正堂上。回忆起这段往事,姜德明仍感动不已:“总书记看出了我心思,他就像邻家大哥一样,和蔼可亲又善解人意。”
这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始终与最广大人民一同跳动——
广西全州县一个小山村里的农民王德利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然能和“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
2021年4月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州县毛竹山村考察,走进王德利家中。
王德利带着一家六口,激动地在门前迎接。
“我们先参观一下。”总书记亲切地说。
从客厅到卫生间,从厨房到熏腊肉的柴房,总书记把家里仔仔细细看了个遍,不时询问有没有热水洗澡、电价贵不贵、自来水从哪来。
得知王德利一家近年来靠种葡萄脱贫致富,两个女儿学习成绩优异,总书记高兴地说:“很好,一家稳稳当当的。”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王德利由衷地说。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总书记微笑着回答。
温暖朴素的话语,直抵人心。
治理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工作何其繁重、任务何其艰巨。然而,正如总书记所说:“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因为心系苍生,“庙堂之高”直连“江湖之远”;因为不忘人民,治国理政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宣示朴素而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9年多来,夙夜在公、日理万机,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常态。
2014年,黑海之滨的俄罗斯索契。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风趣地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答案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他告诉记者:“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
贺兰山下,戈壁滩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拔地而起。
2016年7月19日,得知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员工们涌到高高的作业平台上,齐声向总书记问好。
“我的心情也很激动,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大厦在一砖一瓦地建起来。在场的工人兄弟姐妹们,我对你们充满了敬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广阔的戈壁滩上,建设者们的掌声、欢呼声一次又一次激荡现场。
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
在人民领袖带领下,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不断创造新时代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这是人民领袖对人民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