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假期不知道,即便知道也难休”——这大概是当下不少群众休息休假权的精准画像。
工作10多年没休过探亲假、不知“独生子女护理假”为何物、女职工“痛经假”“哺乳假”不好意思休……新华社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一些有政策明文规定的假期,在实际中因为执行难而“躺在抽屉里”。原本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假期,不少正沦为“纸上福利”。
斗智斗勇了这么多年,大家都明白了一个基本道理:休息休假权的落实,说到底属于劳资博弈的范畴。如果劳资关系略有失衡,员工话语权无人撑腰,别说法定假期、就是超额加班也是正常。
诸多法定假期成为纸上画饼,或者成为节假日的口水议题,说到底,倒不是员工自觉拒绝休假,而是权衡利弊之后的次坏选择:与其跟老板去鸡蛋碰石头,倒不如忍一时风平浪静,起码不会有饭碗之忧。有关休假难的说法很多,专业分析头头是道:比如实施细则不明确,配套政策存空白;又比如适用范围有限制,想休“隔着一道墙”;再比如请假程序太复杂,相关规定待优化;更比如企业用工有成本,执行规定无动力……
千言万语一句话:都没当真,还咋执行?
坦白说有关纸糊的法定假的话题,于当下来说,它的现实意义恐怕就在两个方面:一则,越是就业压力山大,休息休假权越容易满目疮痍。因为某种意义上说,休假对企业意味着“割肉”,单位有一万个理由消极应对。2019年的稳就业站上了宏调政策的C位,这意味着员工“保饭碗”的敏感指数可能更为飙升。岗位都稀缺,“还要啥自行车呢”?
二则,过劳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产业工人头顶。这当然不只是“中国式烦恼”。今年5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过劳”纳入最新修订版《国际疾病分类》,正式承认它是一种慢性病。社会精英壮年猝死的故事就不再赘述了,最近引发大家点赞的,是云南的做法:云南省委组织部要求部领导带头休假,处室每年休假人数不少于80%,力争做到全员休假。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减负就是要休息。领导干部能好好休假,市民群众当然也不能整日像个陀螺。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制休假”不妨由劳动监察部门向全国推广普及。这才是真正的及时雨。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再好的汽车,也得去4S点维保。人的身体如果是机器,恐怕超负荷后也会出问题。这些道理,我们都懂。纸糊的法定假不仅让法治很没面子,也让产业工人的身体素质丢了里子。要解决这个问题,眼下来看,专家布道或者文以化人恐怕没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关键的,还是休息休假权监督落地的执行力——像考核GDP一样考核地方休息休假权的落实情况、像环保治污攻坚战一样监督企事业单位休息休假权的执行情况,督察组下来走走、监察委出去转转,法定假还是有机会让天下劳动者俱欢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