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建成通水,甘甜的长江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穿过鄂北和中原大地,流入华北平原,干渴多年的冀中南地区,1200万人喝上了长江水。
正定:稻花香里说丰年
“十里稻花飘满香,粒粒如珠白似霜。”11月14日,一幅丰收图在河北正定周家庄村上演,村里今年尝试恢复种植的生态水稻喜获丰收。72岁的老支书王焕来捧着金黄的稻穗,满脸的喜悦,阔别了20年后,周家庄的水稻,又重新出现了。
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右)和老支书王焕来查看成熟的水稻。贾贺摄
正定曲阳桥乡地处滹沱河畔,素有“半洼半岗、稻麦两熟”的奇观,被誉为“正定小江南”,曾是历史上的贡米产地,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那时候,我们村南边是滹沱河,北边是周汉河,周边都是芦苇荡。”说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景,村会计王金华立刻眼睛放光,“村东北有个雁潭,为什么叫雁潭呢,因为那里落的都是大雁。芦苇荡下面都是小河虾、小鱼,大雁都在那儿。小时候一放学,孩子们晚上经常三五成群去稻地里抓青蛙、捡鸟蛋。”
“那时候周家庄南边三五里地就是滹沱河,河水丰沛。村子里二千多亩地都是黑黏土,不渗水。水皮浅,到处是泉眼,地就成了盐碱地,种水稻最合适。”老支书王焕来说。
但是,周家庄人引以为傲的稻米,从上世纪八十年末开始逐渐消失。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滹沱河上游来水逐渐减少,地下水水位逐年降低,周边泉水逐渐干涸,过度依赖地下水的水稻种植成本越来越高,1999年之后,周家庄的水稻彻底消失了。
近两年,石家庄滹沱河整治工程的陆续实施,让昔日干涸的滹沱河再次恢复了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勃勃生机。当地采取生态修复、河道治理、自然补水、生态补水、控制地下水开采、关闭南水北调受水区范围内142眼自备井等一系列措施,使该区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到34.51米,为种植水稻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今年春季,曲阳桥乡周家庄村试种100亩有机水稻,现在,如约迎来第一次收获。
“滹沱河里一有水,我们这儿的水位就上升了。”王金华说,“以前我们村吃水打井,50多米才见水,吃水机井都得80米,现在水皮浅多了。”
“石家庄人都知道,正定米好吃。”王焕来骄傲地说。“明年村里准备再扩大30亩。”王金华兴奋地说,“现在都琢磨着给大米注册商标呢。”
大河有水小河满
正定水稻消失20多年后再次重新出现,只是滹沱河周边生态环境好转的一个缩影。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母亲河。她起自山西省繁峙县,自西向东蜿蜒于太行山峡谷间,冲进华北平原,东奔大海。在她身后,留下了广袤的冲积扇平原。但就是这条大河,自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发展,上游沿线用水量需求的巨增,水量日益减少,人们见到的大部分河段都成为干枯河道。曾经的大河,已经成为了老辈人口中的传说,甚至春天大风一起,这里成了石家庄周边风沙的来源地。
2007年11月,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打响,修路筑堤、疏浚河道、植树造景、建设湿地、恢复生态。然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滹沱河倒吸虹工程。朱鹏涛摄
在离正定周家庄不远的滹沱河南岸新村北附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个开工项目——滹沱河倒吸虹工程。它也是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最早投运的大型河渠交叉建筑之一。在倒虹吸进口总干渠右堤上是滹沱河退水闸,通过这个退水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滚滚江水就流进了滹沱河。“现在咱们在的这个断面是70个流量,流速大概是0.6米每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石家庄管理处副处长曹铭泽说道。“石家庄管理处滹沱河倒虹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早开工建设、最早投入运行的重要节点工程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滹沱河生态补水后,滹沱河沿岸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平均高出周边区域,河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以水带绿、以绿养水,干涸多年的老河道,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滹沱美景,碧水、林荫、花海构成的水生态走廊,成为了石家庄市民的后花园。
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旅游区一角。朱鹏涛摄
“现在有了水,草也绿了,空气清新了,环境美了,平常到了节假日和周末,这边人相当多。”经常到滹沱河周边遛弯的石家庄人马金娜说,“去年,还有好多只白鹭来这里呢。”
据了解,中线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河北净水量30.4亿立方米,其中石家庄市7.3亿立方米。2016年开始,石家庄市西北水厂和栾城、正定、赞皇等部分县区用上长江水,到2017年,全市22座水厂全部用上江水。
“现在石家庄主城区,可以说70%的饮用水都是长江水。”曹铭泽说。
五年来,河北累计利用近60亿立方米长江水
华北平原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又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可观。在地表水匮乏的情况下,面对水资源严重不足问题,这里无奈选择了超采地下水。而长期超采地下水,又导致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到数万平方公里。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华北平原迎来了解决缺水问题新的“生力军”——长江水。2018年开始,河北省系统谋划实施了河湖生态补水工作。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启动了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三条河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从去年9月到今年8月底试点期内,滹沱河、南拒马河、滏阳河3条试点河道补水总量14亿立方米,其中引江水8.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水利部确定的7.5~10亿立方米的目标。“华北明珠白洋淀”今年已累计补水3.3亿立方米,使其水位始终保持在6.5米以上。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分配河北省水量30.4亿立方米。各市分配水量为:邯郸3.52亿立方米、邢台3.33亿立方米、石家庄7.82亿立方米、保定5.51亿立方米、廊坊2.58亿立方米、沧州4.53亿立方米、衡水3.10亿立方米。截至今年10月31日,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涉及91个县(市、区)、26个工业园区、138个供水目标,受益人口达1982万人。
南水北调工程对河北的地下水资源恢复也起到了明显作用。河北省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显示,2019年10月底,全省地下水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8.8米,同比下降0.24米,下降幅度减少一半。深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5.57米,同比下降0.83米,下降幅度减少四分之三,其中,邯郸市、唐山市、石家庄市、邢台市、辛集市同比回升。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至2019年12月初,河北省累计引调江水近60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和工业39.8亿立方米,生态18.5亿立方米。引江水的持续供应大幅提升了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城镇供水保证率,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超采态势,显著地改善了河湖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河北提供了强大的水资源支撑。